收藏
课程目录
1.1.1 中医名称的由来
1.1.2 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及学科属性
1.1.3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基础
1.1.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1.5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魏晋、隋唐及宋金元时期
1.1.6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明清及近现代时期
1.2.1 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1.2.2 中医学基本特点——辨证论治
1.3.1 贺娟教授《黄帝内经》访谈
1.3.2 钱会南教授《难经》访谈
1.3.3 高学敏教授《神农本草经》访谈
1.3.4 王庆国教授《伤寒杂病论》访谈
1.3.5 谷晓红教授《温病学的地位及其学习方法》讲座
1.3.6 刘燕池教授金元四大家访谈(一)
1.3.7 刘燕池教授金元四大家访谈(二)
1.4.1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一)
1.4.2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二)
1.4.3 中医学习方法
1.4.4 中医学学习方法师生座谈(一)
1.4.5 中医学思维方法师生座谈(二)
1.5.1 中医学科性质——人文社会科学内涵的家国情怀示范法(一)
1.5.2 中医学科性质——人文社会科学内涵的家国情怀示范法(二)
2.1.1 阴阳学说的形成
2.1.2 阴阳的概念和特性
2.2.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
2.2.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
2.3.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
2.3.2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2.3.3 指导疾病的诊断
2.3.4 指导疾病的防治(一)
2.3.5 指导疾病的防治(二)
2.4.1 高思华教授阴阳学说访谈——阴阳学说的形成(一)
2.4.2 高思华教授阴阳学说访谈——阴阳学说的形成(二)
2.4.3 高思华教授阴阳学说访谈——阴阳学说的形成(三)
2.4.4 高思华教授阴阳学说访谈——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
2.4.5 高思华教授阴阳学说访谈——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
2.4.6 高思华教授阴阳学说访谈——人体的生理功能
2.4.7 高思华教授阴阳学说访谈——人体的病理变化(一)
2.4.8 高思华教授阴阳学说访谈——人体的病理变化(二)
2.4.9 高思华教授阴阳学说访谈——指导疾病的诊断
2.4.10 高思华教授阴阳学说访谈——指导疾病的防治(一)
2.4.11 高思华教授阴阳学说访谈——指导疾病的防治(二)
2.4.12 高思华教授阴阳学说访谈——指导疾病的防治(三)
2.5.1 五行学说的形成
2.5.2 五行的概念和属性
2.5.3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方法
2.5.4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2.6.1 说明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
2.6.2 说明病理变化和疾病诊断与治疗
2.7.1 高思华教授五行学说访谈——五行学说的形成(一)
2.7.2 高思华教授五行学说访谈——五行学说的形成(二)
2.7.3 高思华教授五行学说访谈——五行学说的形成(三)
2.7.4 高思华教授五行学说访谈——五行学说的形成(四)
2.7.5 高思华教授五行学说访谈——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一)
2.7.6 高思华教授五行学说访谈——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二)
2.7.7 高思华教授五行学说访谈——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三)
2.7.8 高思华教授五行学说访谈——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四)
2.7.9 高思华教授五行学说访谈——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五)
2.7.10 高思华教授五行学说访谈——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六)
3.1.1 藏象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基础
3.1.2 脏腑的分类及藏象学说的特点
3.1.3 中医脏腑与解剖学脏器的关系及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3.2.1 五脏——心(上)
3.2.2 五脏——心(下)
3.2.3 五脏——肺(上)
3.2.4 五脏——肺(中)
3.2.5 五脏——肺(下)
3.2.6 五脏——脾(上)
3.2.7 五脏——脾(下)
3.2.8 五脏——肝(上)
3.2.9 五脏——肝(下)
3.2.10 五脏——肾(上)
3.2.11 五脏——肾(中)
3.2.12 五脏——肾(下)
3.3.1 六腑——胆和胃
3.3.2 六腑——小肠、大肠和膀胱
3.3.3 六腑——三焦
3.4.1 五脏之间的关系(一)
3.4.2 五脏之间的关系(二)
3.4.3 五脏之间的关系(三)
3.4.4 五脏之间的关系(四)
3.4.5 五脏之间的关系(五)
3.4.6 六腑之间的关系
3.4.7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上)
3.4.8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下)
3.4.9 脏腑关系
3.5 奇恒之府
4.1.1 气(上)
4.1.2 气(中)
4.1.3 气(下)
4.2 血
4.3 津液
4.4 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5.1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5.2 十二经脉的命名
5.3 十二经脉的规律
5.4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
5.5 奇经八脉
5.6 督任冲带的循行和功能
5.7 经络的生理功能
5.8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6.1.1 体质学说的概述
6.1.2 影响体质的因素
6.2 体质辨识
7.1 病因的概念和特点
7.2.1 外感性的致病因素总论
7.2.2 六淫之风邪
7.2.3 六淫之寒邪
7.2.4 六淫之暑邪
7.2.5 六淫之湿邪
7.2.6 六淫之燥邪
7.2.7 六淫之热邪
7.2.8 疠气
7.3.1 七情内伤
7.3.2 饮食失宜
7.3.3 劳逸失度
7.4.1 痰饮
7.4.2 瘀血
7.5.1 发病原理及影响因素(一)
7.5.2 发病原理及影响因素(二)
8.1 发病原理和发病类型
8.2.1 邪正盛衰
8.2.2 阴阳失调(上)
8.2.3 阴阳失调(下)
8.2.4 气血失常(一)——气的失常
8.2.5 气血失常(二)——血的失常
8.2.6 气血失常(三)——气血关系失调
8.2.7 津液代谢失常
8.3.1 风气内动
8.3.2 寒从中生
8.3.3 湿浊内生
8.3.4 津伤化燥
8.3.5 火热内生
9.1 养生与预防(治未病)
9.2 治则治法概述
9.3 正治法与反治法概念与应用
9.4 扶正与祛邪概念与应用
9.5 调整阴阳概念与应用
9.6 三因制宜概念与应用











































































































































课程详情
本课程是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融合历代各派名医大家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而形成的一门系统化课程。(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课程是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融合历代各派名医大家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而形成的一门系统化课程。(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课程是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融合历代各派名医大家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而形成的一门系统化课程。(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