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课程目录
1.1 遗传学概念和研究内容
1.2.1 遗传学的产生与发展(上)
1.2.2 遗传学的产生与发展(下)
1.3 学习遗传学的目的
2.1.1 孟德尔与豌豆
2.1.2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2.2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2.3 统计学原理在遗传中的应用
2.4 人类的单基因遗传病
2.5 孟德尔定律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1 染色质和染色体
3.2.1 有丝分裂
3.2.2 减数分裂
3.3 生活周期
3.4 孟德尔定律的实质
4.1 基因与环境
4.2 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4.3 ABO血型与Rh血型
4.4.1 基因互作(上)
4.4.2 基因互作(下)
5.1 性染色体——性别的秘密
5.2 人的伴性遗传与性别畸形
5.3 生物性别决定的多种形式
6.1.1 连锁现象的发现
6.1.2 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
6.2.1 变异的来源——交换
6.2.2 基因定位
7.1.1 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
7.1.2 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及与质量性状的区别和关系
7.2.1 基本分析方法和遗传力的估算
7.2.2 人类的多基因遗传病
7.3.1 近交与杂交的遗传学效应
7.3.2 亲缘关系的远近——近交系数
7.3.3 杂种优势
8.1 遗传信息在哪里?
8.2 最美的双螺旋
8.3.1 DNA是如何复制的?
8.3.2 蛋白质是如何得来的?
8.4.1 基因、染色体和DNA之间的关系
8.4.2 一个基因一个酶
8.4.3 基因概念的发展
8.5 DNA是如何拼接的?
9.1.1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原因
9.1.2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及其效应(上)
9.1.3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及其效应(下)
9.2.1 染色体数目及变异类型
9.2.2 染色体数目变异——整倍体
9.2.3 小麦的起源
9.2.4 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
9.2.5 人类染色体异常疾病
10.1.1 突变的概念和分类
10.1.2 基因突变的特性
10.2 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
10.3 DNA的自我修复
11.1 母性影响
11.2.1 细胞质遗传的实例与特点
11.2.2 细胞质基因与细胞核基因的关系
11.2.3 细胞质遗传的应用——禾谷类作物的雄性不育
12.1.1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前世今生
12.1.2 人类基因组计划到底做什么?
12.2.1 人类基因组测序结果
12.2.2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工作






























































课程详情
本课程以研究基因为核心,探索基因从亲代到子代的传递机制,揭示遗传的变异和变异的起源,以及基因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探明基因决定性状发育的机制。
本课程以研究基因为核心,探索基因从亲代到子代的传递机制,揭示遗传的变异和变异的起源,以及基因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探明基因决定性状发育的机制。
本课程以研究基因为核心,探索基因从亲代到子代的传递机制,揭示遗传的变异和变异的起源,以及基因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探明基因决定性状发育的机制。
上一篇:物理学导论
下一篇:天体物理中的辐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