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课程目录
1 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
2.1 中国的地理区位
2.2 中国的国土疆界及地理基础
2.3 全球变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2.4 全球化、新国际劳动分工与全球城市的崛起
2.5 全球产业转移与中国世界工厂的形成
3.1 中国的地貌特征与地貌类型
3.2 中国的地质构造基础
3.3 中国主要的矿产资源
3.4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因素
3.5 水热结构特征
3.6 几种重要天气
3.7 全球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的影响
3.8 中国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
3.9 中国的河流与主要流域
3.10 中国的海洋
3.11 水体、大气、土壤与环境污染
3.12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3.13 传统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3.14 生态地理区划研究
4.1 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经济地理
4.2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地理变迁
4.3 中国第一产业的发展概况
4.4 中国第一产业的空间布局
4.5 农林牧渔业空间布局
4.6 中国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4.7 汽车产业空间集聚
4.8 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
4.9 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与布局
4.10 金融业发展与布局
4.11 中国开发区发展与空间布局
4.12 自贸区空间布局
5.1 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
5.2 中国的人口迁移
5.3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
5.4 中国的城市群
5.5 中国文化地理分区
5.6 中国的方言
5.7 中国的饮食习惯差异
5.8 中国各地民居的差异
6.1 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6.2 南北经济差异
6.3 “一带一路”与双向开放
6.4 南北分界线
6.5 农牧交错带
6.6 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
6.7 河西走廊、辽西走廊与民族迁徙、文化交流
7.1 中国的海洋地带
7.2 中国海洋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7.3 海洋牧场与中国的“蓝色粮仓”
7.4 东北地区各经济地域发展特点及东北振兴战略
7.5 华北地区区位、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7.6 定都北京的政治地理考量
7.7 京津冀协同发展
7.8 华中地区的地理区位特点
7.9 长江经济带
7.10 华南区的区位优势
7.11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
7.12 西北:荒漠中的江南
7.13 西北水三线的空间格局
7.14 黄土高原与中华文明的诞生、延续
7.15 西南喀斯特地貌与脱贫攻坚战
7.16 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7.17 从第三极到泛第三极
7.18 西藏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课程详情
本课程主要探讨中国以及各分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揭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制。
本课程主要探讨中国以及各分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揭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制。
本课程主要探讨中国以及各分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揭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