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课程目录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分压定律
1.1.2 实际气体
1.2 等离子体
2.1.1 系统与环境
2.1.2 聚集状态与相
2.1.3 系统的状态与状态函数
2.1.4 过程与途径
2.1.5 热和功
2.1.6 热力学能
2.2.1 反应热
2.2.2 热力学标准态
2.2.3 热化学方程式
2.2.4 Hess定律
2.2.5 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2.2.6 利用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反应热
2.2.7 利用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反应热
2.3.1 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
2.3.2 影响化学反应方向的因素:焓变
2.3.3 影响化学反应方向的因素:熵变、温度
2.3.4 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
2.3.5 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
2.3.6 利用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和标准摩尔熵变估算反应自发进行的温度
2.4.1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2.4.2 实验平衡常数
2.4.3 标准平衡常数
2.4.4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2.4.5 非标准态下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2.4.6 化学平衡的移动
3.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3.2.1 浓度与反应速率(一)
3.2.2 浓度与反应速率(二)
3.2.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2.4 反应的活化能
3.2.5 催化剂与反应速率
4.1 分散系统与溶液
4.2.1 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4.2.2 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4.2.3 稀溶液的渗透压
4.2.4 依数性理论的局限
4.3.1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4.3.2 共同离子效应
4.3.3 缓冲溶液
4.4.1 溶解度和溶度积
4.4.2 溶度积规则
4.4.3 多相离子平衡的移动
4.5 表面活性剂
5.1.1 氧化数
5.1.2 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
5.2.1 原电池装置
5.2.2 原电池符号
5.2.3 平衡电极电势
5.2.4 标准电极电势
5.2.5 参比电极
5.2.6 Nernst方程
5.2.7 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5.2.8 沉淀和弱电解质的生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5.3.1 判断原电池正负极 计算电池电动势
5.3.2 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5.3.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5.3.4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5.3.5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一)
5.3.6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二)
5.4.1 分解电压
5.4.2 电极极化和超电势
5.4.3 电极上放电反应的一般规律
6.1.1 早期的原子结构模型
6.1.2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6.2.1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6.2.2 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
6.2.3 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
6.2.4 波函数的图形描述
6.2.5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6.2.6 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
6.3.1 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
6.3.2 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6.3.3 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6.3.4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6.3.5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
6.3.6 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的周期性变化
6.3.7 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6.4.1 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6.4.2 现代价健理论
6.4.3 共价键的类型
6.4.4 杂化轨道理论
6.4.5 sp和sp²杂化
6.4.6 sp³杂化
6.4.7 不等性sp³杂化
6.4.8 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
6.4.9 分子轨道的能级
6.4.10 分子轨道理论的应用
6.4.11 分子的极性
6.4.12 分子间作用力
6.4.13 氢键
6.5.1 晶体的基本特征
6.5.2 金属晶体
6.5.3 离子晶体
6.5.4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6.5.5 晶体的缺陷
7.1 过渡元素物理、化学性质的通性
7.2.1 铬族元素的概述
7.2.2 铬的重要化合物(一)
7.2.3 铬的重要化合物(二)
7.3 锰族元素的概述及其重要化合物
8.1.1 配合物的组成和基本概念
8.1.2 配位数的影响因素与命名
8.2.1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与配离子的空间构型(一)
8.2.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与配离子的空间构型(二)
8.3 配离子的解离平衡及其移动
8.4 几种常见的不同类型的配合物
8.5 配合物在分析化学、冶金工业、医疗等方面的应用
9.1 材料的分类及常用工程材料在周期系中的分布
9.2 形状记忆合金与贮氢合金
9.3 精细陶瓷与纳米陶瓷
9.4 有机高分子材料
9.5 复合材料
9.6 液晶材料
10.1 氨基酸与蛋白质
10.2 酶与生物催化
10.3 核酸
10.4 糖类
10.5 脂类
10.6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10.7 食品安全



























































































































课程详情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化学学科的系统知识,熟悉化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自己在实践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化学学科的系统知识,熟悉化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自己在实践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化学学科的系统知识,熟悉化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自己在实践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复变函数
下一篇: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