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课程目录
0.1 绪论 课程地位、内容、特点、学习方法
0.2 绪论 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
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2.1 分压力及分压定律
1.2.2 分体积及分体积定律
1.3.1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
1.3.2 临界参数
1.3.3 真实气体的 p-Vm 图及气体的液化
1.4.1 范德华方程
1.4.2 其他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1.5.1 压缩因子
1.5.2 对比参数及对应状态原理
1.5.3 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2.1.1 热力学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1.2 系统与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
2.1.3 功和热
2.1.4 热力学能
2.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2.2.2 焦耳实验
2.3 恒容热、恒压热及焓
2.4.1 摩尔定容热容
2.4.2 摩尔定压热容
2.4.3 摩尔定容热容与摩尔定压热容的关系
2.4.4 平均摩尔定压热容
2.5 摩尔相变焓
2.6.1 反应进度
2.6.2 标准摩尔反应焓
2.6.3 恒容反应热与恒压反应热的关系
2.7.1 标准摩尔生成焓
2.7.2 标准摩尔燃烧焓
2.7.3 标准摩尔反应焓随温度的变化—基希霍夫公式
2.7.4 非恒温反应过程热的计算举例
2.8.1 可逆过程
2.8.2 理想气体的恒温可逆体积功
2.8.3 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方程式
2.8.4 理想气体绝热可逆体积功
2.8.5 节流膨胀与焦耳-汤姆逊实验
3.1.1 热、功转换
3.1.2 热力学第二定律
3.2.1 卡诺循环
3.2.2 熵
3.2.3 卡诺定理及克劳修斯不等式
3.2.4 熵增原理
3.3.1 理想气体单纯pVT变化过程熵变计算
3.3.2 凝聚态物质单纯pVT变化过程及不同理想气体混合过程熵变计算
3.3.3 相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
3.3.4 环境熵变计算
3.4.1 热力学第三定律
3.4.2 规定熵与标准摩尔熵
3.4.3 标准摩尔反应熵的计算
3.5.1 亥姆霍兹函数
3.5.2 吉布斯函数
3.5.3 亥姆霍兹函数变及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
3.6.1 热力学基本方程
3.6.2 U,H,A,G的一阶偏导数关系式
3.6.3 麦克斯韦关系式
3.6.4 其他重要的热力学关系式
3.6.5 热力学函数关系式应用—计算、证明
3.7.1 克拉佩龙方程
3.7.2 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
3.8 热力学第二定律小结
4.1.1 偏摩尔量
4.1.2 Gibbs-Duhem方程
4.1.3 偏摩尔量之间的关系
4.2.1 化学势定义及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基本方程
4.2.2 化学势判据
4.3.1 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4.3.2 真实气体的化学势
4.4 逸度与逸度因子
4.5 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
4.6.1 理想液态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
4.6.2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混合性质
4.7.1 理想稀溶液中溶剂的化学势
4.7.2 理想稀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势
4.7.3 溶质化学势表示式的应用举例—分配定律
4.8 活度及活度因子
4.9.1 稀溶液的依数性—蒸气压下降、凝固点降低
4.9.2 稀溶液的依数性—沸点升高、渗透压力
5.1 化学反应的方向及平衡条件
5.2.1 理想气体反应的等温方程与标准平衡常数
5.2.2 理想气体反应各种平衡常数的关系
5.2.3 有凝聚相参加的理想气体反应
5.3 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计算
5.4 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
5.5 其他因素对理想气体反应平衡移动的影响
5.6 真实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
6.1.1 相律1
6.1.2 相律2
6.2 单组分系统相图
6.3 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
6.4 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
6.5 精馏
6.6.1 二组分系统液-液温度-组成图
6.6.2 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气–液平衡温度–组成图
6.6.3 二组分液态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
6.7 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
6.8 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
6.9 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
7.1.1 电化学的研究内容
7.1.2 原电池与电解池 法拉第定律
7.2 离子的电迁移与迁移数
7.3.1 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7.3.2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与离子摩尔电导率
7.3.3 电导测定的应用
7.4.1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与活度因子
7.4.2 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离子强度
7.5.1 可逆电池
7.5.2 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测定
7.6.1 原电池热力学
7.6.2 能斯特方程
7.7.1 电极电势和液体接界电势
7.7.2 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7.8 电极的种类
7.9 原电池设计
7.10 分解电压
7.11 极化作用
7.12.1 电解时的电极反应
7.12.2 电化学小结
8.1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
8.2 宏观粒子的经典描述
8.3.1 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 1
8.3.2 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 2
8.4 三维势箱中的粒子
8.5 一维谐振子
8.6.1 中心力场问题
8.6.2 二体刚性转子
8.7.1 类氢离子的结构
8.7.2 原子轨道及其图示
8.7.3 多电子原子的结构
8.7.4 量子力学中的全同粒子
9.0 统计热力学的对象及方法
9.1 粒子的运动形式,能级及能级的简并度
9.2 能级分布的微观状态数
9.3 最概然分布和平衡分布
9.4 玻尔兹曼分布及配分函数
9.5 热力学性质与配分函数间的关系
9.6.1 分子配分函数的计算 1
9.6.2 分子配分函数的计算 2
9.7.1 热力学函数的计算 1
9.7.2 热力学函数的计算 2
9.8 熵的统计意义及残余熵
9.9 理想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10.1.1 液体的表面张力、表面功及表面吉布斯函数
10.1.2 热力学公式
10.1.3 界面张力的影响因素
10.2.1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10.2.2 毛细现象和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
10.2.3 亚稳状态及新相的生成
10.3.1 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等温吸附
10.3.2 朗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和吸附热力学
10.4 固-液界面
10.5.1 溶液表面的吸附
10.5.2 表面活性物质和表面活性剂
11.1.1 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
11.1.2 基元反应和质量作用定律
11.1.3 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和反应速率的测定
11.2.1 零级反应和一级反应
11.2.2 二级反应
11.2.3 n级反应
11.3.1 速率方程的确定——尝试法
11.3.2 速率方程的确定——半衰期法
11.3.3 速率方程的确定——初始速率法和隔离法
11.4.1 阿伦尼乌斯方程
11.4.2 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
11.5.1 对行反应
11.5.2 平行反应
11.5.3 连串反应
11.6.1 选取控制步骤法、平衡态近似法
11.6.2 稳态近似法
11.7.1 单链反应
11.7.2 支链反应与爆炸界限
11.8 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
11.9.1 势能面、反应途径和活化络合物
11.9.2 艾林方程
12.1.1 分散系统的分类及基本性质
12.1.2 丁铎尔效应和瑞利公式
12.1.3 超显微镜与粒子大小的近似测定
12.2.1 布朗运动与扩散
12.2.2 沉降与沉降平衡
12.3.1 电动现象
12.3.2 扩散双电层理论
12.3.3 溶胶的胶团结构
12.4.1 溶胶的经典稳定理论—DLVO理论
12.4.2 溶胶的聚沉
12.5 乳状液的分类与鉴别,稳定和去乳化

























































































































































































课程详情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思路与方法,并能灵活加以运用,解决与物理化学有关的各种实际问题。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思路与方法,并能灵活加以运用,解决与物理化学有关的各种实际问题。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思路与方法,并能灵活加以运用,解决与物理化学有关的各种实际问题。